“凉资源”变“热经济”
来源: | 作者:htcmedia | 发布时间: 2025-08-15 | 18 次浏览 | 分享到:
  “出站就能感受到凉意,不愧是‘天然空调’!”8月12日,重庆旅客张先生刚走出神农架站,就忍不住深吸了一口气。这样的惊叹声,近几个月在神农架站不绝于耳。
  暑运以来,全国多地持续高温,平均气温仅20℃左右的神农架林区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刻,全国追寻凉爽的游客纷至沓来。
  神农架避暑游何以爆火?便捷交通,无疑是重要一环。
  2022年6月郑渝高铁全线贯通,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发挥区位优势,持续推动客运提质增效,让鄂西“凉资源”醒了过来,催生出蓬勃的“避暑经济”,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清凉游”说走就走
  素有“华中屋脊”美誉的神农架,森林覆盖率高达91.12%,夏季气候凉爽宜人。然而,过去因交通不便,许多游客只能望“凉”兴叹。3年来,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2022年6月郑渝高铁全线贯通以来,截至今年7月底,郑渝高铁湖北段襄阳东站至巴东站累计运送旅客1800多万人次,串联起鄂西的清凉与都市的繁华。
  今年暑运期间,武汉局集团公司在郑渝高铁线上推出“武汉+神农架+襄阳”旅游计次票,旅客可在9天内任何时段完成三段各一次行程,价格优惠,出行选择更丰富。
  夜晚的大九湖坪阡古镇凉风习习,操着不同口音的人们汇聚这里,消暑休闲,其乐融融。“现在从武汉过来只要两个半小时,比过去节省了很多时间。”武汉退休教师张海岚说,这是她第五年来这里避暑,“以前我们要在木鱼镇中转,折腾一整天才能到。现在高铁+公交,轻松又舒服”。神农架站站长魏亚波介绍,3年来,车站累计发送旅客41.3万人次,今年暑运期间,周末的车票常常一开售就被抢空。
  人流如织的景象在沿线站点已成常态。
  在兴山县高岚朝天吼漂流景区,景区总经理沈学勇兴奋地说:“高铁开通后,景区接待量逐年递增,外省游客占比从三成增加至五成。2022年漂流接待人数21万人次,2024年突破38万人次,今年暑运还没过半的时候,接待量就已破10万人次了!”
  在平均海拔1300米的榛子乡,民宿里住满了来自武汉、重庆等地的避暑客。“我们几家人约好一起来,一住就是两个月。”正在品尝特色美食的蔡阿姨笑着说。
  保康县尧治河村这个曾经的深山村落,如今成了网红打卡地。“这里年平均气温16.7℃,森林覆盖率达92%。通了高铁之后,来我们村游玩的人越来越多了。”村支书王开林笑着说。
  数据显示,郑渝高铁开通3年来,仅兴山站就发送旅客102.24万人次。今年上半年,沿线各站客流同比均增长10%以上。
  避暑经济蓬勃发展
  高铁带来了避暑客流,也带来了消费和就业,避暑经济正红火。
  走进神农架的神农顶、大九湖等地,原始森林、湿地风光、深潭飞瀑等清凉景致吸引游客驻足打卡。在游客最为集中的木鱼镇和大九湖镇,通过高铁来避暑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在木鱼镇,云栖小筑民宿老板张建军最近忙得不可开交。“8月份的客房6月初就被订满了。游客想要订到房间,现在至少要提前一个月才行!”像这样的精品民宿,3年来在神农架新增了300多家。
  客流带来资金流。2024年神农架林区接待游客量首次突破500万人次大关,旅游综合收入超过40亿元,较高铁开通前增长近3倍。“预计今年这里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同比增长将在10%以上。”神农架林区文化和旅游局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科负责人李涓感慨地说。
  “高铁+”的魅力在深山赛场绽放。7月12日,“尧治河杯”2025湖北高校职工业余网球邀请赛在海拔1700多米的尧治河村高山云端网球场举行。来自湖北省16支高校网球团体的160人乘坐高铁而来,在云端相聚,以网球为纽带,助力乡村振兴。
  “高铁让体育赛事走进深山。”湖北尧神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章治兰介绍,“高铁+体育旅游”模式进一步激活区域经济。今年上半年,保康县共接待游客472.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3.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89%和14.12%。
  巴东县野三关镇的蜕变更令人惊叹。野三关是隐藏在长江、清江之间的高山明珠。郑渝高铁开通以来,野三关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避暑经济。
  “一楼餐厅,二楼民宿,三楼自家住”,这是当地居民的生活新模式。仅森林小镇度假区的民宿就为社区提供长期就业岗位160余个,临时用工12000余人次。“年轻人回来了!创业、做电商、搞旅游,山沟沟有了新盼头。”巴东县野三关森林小镇总经理杨玉丽细数变化。
  高铁带来的不只是客流,更是观念的更新。从单一的农业生产到“旅游+民宿+餐饮+特产”的多元发展,一条高铁特色旅游经济带正在逐渐形成,绿水青山正在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
  走心服务尽显温情
  “在车站工作人员的全程引导下,我们一下高铁就坐上了景区直通车。”近日,重庆游客李女士拉着孩子向车站工作人员连声道谢。在神农架站站前广场上,开往大九湖、木鱼镇等景区的旅游大巴整齐排列,工作人员正引导游客按顺序上车。
  井然有序的背后,是武汉局集团公司“做精客运”理念的落实落地。他们动态把握旅客出行规律,利用售票大数据精准实施“一日一图”,优化检票进站模式,减少检票次数,缩短旅客进站乘车时间。
  襄阳东站“襄遇·1080”党内服务品牌持续擦亮。他们在服务台设置党员示范岗,在客流高峰时段加开旅客实名制验证通道;暑期重点关注老年旅客、儿童旅客等出行,做好重点旅客服务工作。
  神农架站梳理出往年旅客咨询频率较高的问题,形成涵盖核心出行信息的37条必背清单,要求客运员熟练掌握,为旅客提供便捷出行指南。同时,站外共享汽车服务也进行了升级,增加了更多站点和车型选项,为旅客提供更灵活的自驾选择。
  更宏大的协同画卷正在高铁沿线徐徐展开。兴山、保康县、巴东等站积极推动“高铁+地方交通”组合模式,开辟热门景区公交线路,旅客出站可实现“无缝接驳”,平均等待时间不超过15分钟。
  为服务好团体旅客,他们提前制订接待方案,优化乘降组织预案,积极与当地旅行社对接,开辟绿色通道,采取专人对接、专人引导、专区候车的形式,给予团体旅客优先服务,设立指示牌、做好安全提示和服务引导。
  帮助旅客找回遗失物品1800余件、服务重点旅客4400余人次……三载温情守护,襄阳东、南漳、保康县、神农架、兴山、巴东6站交出暖心答卷,受到旅客交口称赞。
  郑渝高铁,载着清凉,也载着热乎的日子,让鄂西的夏天既凉得舒服,又热得红火。
       文章转自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http://www.china-railwa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