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开放共识、唱响合作强音、激发创新活力。11月5日至1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CR450动车组、中欧班列、铁路智能建造等铁路元素闪耀进博会,并成为热门话题。
初冬时节,黄浦江畔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盛会,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万众瞩目,拥抱四海宾朋。本届进博会共有15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与,4108家境外企业参展,整体展览面积超过43万平方米,展览面积和企业总数均创历史新高。
在国家综合展,以“中国新发展 世界新机遇”为主题的中国馆成为人气最高的展区之一,处处洋溢着科技的力量。CR450科技创新工程、铁路建设新技术……馆内“铁元素”引得中外观众纷纷驻足。
CR450科技创新工程展区位于中国馆第二篇章第一单元“综合国力全面提升”板块,采用箱体造型,外观采用CR450动车组车体涂装样式。展台一侧墙上“复兴号CR450”字样熠熠生辉,在LED灯的照射下十分亮眼。墨西哥展商里卡多·恩里克在模型前驻足良久,了解到它的最高运行速度后,连呼“神奇”。他说:“中国馆内的各种创新产品和技术让我大开眼界,我特别想坐一次中国高铁。”
一旁的工作人员听到后,立即引导他点击触控屏开启沉浸式CR450体验之旅。通过模型后方的弧形大屏,借助VR技术,仿真体验全景漫游整节车厢。从餐车到二等、一等、优选一等、商务客室、司机室等,这位墨西哥客人身临其境感受世界最快高铁的“风驰电掣”。
“此次CR450科技创新工程集中亮相进博会这一汇聚全球目光的开放平台,充分展示了‘十四五’期间我国高铁技术自主创新成果,反映了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整体跃升,也彰显了中国铁路开放包容的姿态。”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中国馆,铁路高科技成果并不在少数。直径达4米的巨型综合数智沙盘前人流不息。沙盘上,世界最长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在复杂海洋环境中屹立的雄姿、世界首条环沙漠铁路“锁住”黄沙的生态智慧、拉林铁路穿越青藏高原险峻地貌……一处处“大国智造”工程微缩展示,与一旁的LED屏交互体验,令人震撼。同济大学学生张柳感慨道:“一处处天堑变成通途,一个个梦想照进现实,中国铁路我为你‘打call’!”
在中国馆内“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板块,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上展示着中欧班列开行情况。今年6月10日,随着青岛开往莫斯科的75052次中欧班列从青岛胶州站开出,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1万列,货值超4500亿美元。一个个数字、一张张图片、一幕幕场景,讲述着中欧班列的国际通道作用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成效。在“‘一带一路’上的中国车”板块,TSI标准双层动车组模型等多款车型齐聚展区,吸引了诸多观展嘉宾驻足交流、拍照打卡。
绿色低碳、稳链强链、数字未来……在服务贸易展区,参展商们纷纷展示先进的物流技术、前沿的物流解决方案、现代智能仓储系统以及灵活高效的物流管理模式。多个展区用图片、视频、文字、动画等形式展示中欧班列在供应链环节的重要地位。在上合示范区展厅,参展方提出的“齐鲁号·全球购”备受关注——依托中欧班列通道优势,打造“境外直采+班列运输+保税仓储+全场景销售”全链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网络汇聚十大品类近万款优品,让消费者享有班列直达的高品质体验。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外向型经济的代表区域之一,铁路部门积极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做好跨境运输组织,打造衔接紧密、运作高效的多式联运体系,持续提升中欧班列开行品质。截至目前,长三角地区中欧班列通行线路已达15条,覆盖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德国、西班牙等36个国家,运输货物涵盖5万多种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