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铁”而兴 山乡巨变
来源: | 作者:htcmedia | 发布时间: 2020-06-11 | 1672 次浏览 | 分享到:


  芒种时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木论乡东山村,山坡上连片的麻竹苗新长出嫩叶,在和煦的微风中摇曳。毛南族群众韦现辉趁着农忙间歇,面对莽莽群山一甩嗓子,悠扬的山歌传遍整个山寨:“喜鹊树上叫喳喳,喜讯传遍千万家。雨露滋润禾苗壮,日照大地千里光。毛南整族得脱贫,感谢政府感谢党,唱支山歌敬亲人……”
  十几天前,一封来自北京的信函,让久居深山的毛南族乡亲们沸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希望乡亲们把脱贫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奋斗,让日子越过越红火。
  浓浓关怀,殷殷嘱托。在与毛南族乡亲共同脱贫的成绩单里,一直有铁路亲人的身影。
  精准帮扶政策好,毛南娃变铁路仔
  广西西北部,九万大山绵延千里。在山麓之上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全国约七成毛南族人世代聚居于此。20世纪80年代初,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洛阳镇团寺村的毛南族小伙儿覃运清穿上笔挺的列车员制服,走出了大山,成为村里第一个在铁路工作的人。
  “小时候,我就对火车有着莫名的情愫,喜欢听汽笛长鸣的声音。”1983年从学校毕业后,得益于国家出台的少数民族就业帮扶政策,覃运清与铁路结缘,成为南宁客运段的一名列车员。
  跑车虽然辛苦,但却让村里人无比羡慕。他常常给村里人说铁路上的趣事,为他们传递外界的新鲜资讯。因为有一份稳定收入,覃运清成了那个年代村里人眼中端“铁饭碗”的人。
  “近年来,在国家对少数民族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下,桑蚕、香猪、油茶等具有家乡特色的产业项目一个个在大山深处落地开花,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每当在值乘的列车上看到行李架上的环江香猪礼盒,覃运清就备感亲切和欣慰。家乡人民辛勤耕耘的成果终于走出大山,走入更多人的视野。
  “到了雨季,水会沿着房顶茅草的缝隙渗进来,家里便成了‘水帘洞’。”钦州供电段毛南族职工谭陆君每次回忆小时候家里的困境,总是心酸不已。毛南族以前叫“毛难族”,意思是受苦受难的民族。由于居住地大部分属于喀斯特地貌和岩溶山区,当地一直是广西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谭陆君家住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三乐村,小时候基本没有出过村。每年过节,隔壁村的表叔会到家里拜访,看到表叔穿着帅气的铁路制服讲着工作的趣事,他萌生了走出大山到铁路工作的想法。
  知识改变命运。想走出大山,除了要刻苦学习,还必须过语言关,这对从小讲惯了毛南语的谭陆君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当年在灰暗煤油灯下熬夜苦读的情景,至今他仍记忆犹新。
  通过努力,2010年,谭陆君如愿加入铁路大家庭,成了村里第一个铁路小伙儿。入路后,他获得了许多业务培训机会,也信心满满地完成了从变电站值班员向挑战性更高的高压试验员岗位的转变。
  在乡亲们眼中,“见过大世面”的谭陆君并不满足于自己一个人脱贫。他上网查阅大量资料,并用攒下的工资帮助家里种植柑橘。乘着国家为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推出优惠政策的东风,如今,谭陆君家漏雨的小茅房变成了崭新的二层小楼。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表示,得知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乡亲们生活有了明显改善,我感到很高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让当地毛南族群众欢欣鼓舞,也让不少毛南族铁路职工心中充满奋斗的激情。“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总书记的关怀既是激励也是鞭策,让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坚定信心跟党走。”桂林高铁工务段毛南族职工李飞说。
  依靠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顺利完成学业的柳州工务段毛南族职工谭春丽,看到村中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心中满是喜悦:“现在国家有好政策,我更要把工作干好,和乡亲们一起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挺进九万大山,展现“铁军”担当
  让毛南族乡亲们没有想到的是,在祖祖辈辈生活的这块贫瘠土地下,竟然储藏着近3亿吨的优质煤炭。这让他们迎来了第一条铁路。1971年5月,金红铁路建成通车,终点站设在离环江毛南族自治县52公里处的上朝镇。从那时起,数万名铁路职工和家属奋战在崇山峻岭中。
  铁路强有力的运输让煤炭一度成为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支柱产业。200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6亿元,财政收入2.4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亿元,分别是1987年的8倍、35.5倍、33.86倍。在21世纪初,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只有货运能力的金红铁路废弃。现在铁路桥上依稀可见的“英雄能破万重难,喜看天堑变通途”标语,仍然见证着当年铁路人的豪情和奉献。
  然而,“遇铁而兴”的观念一经播撒,就万头攒动、破土而出。几十年来,毛南族乡亲们把“蜂鼓响、唢呐鸣,铁路修到家门口”的期盼植入一支支山歌中,为再建铁路奔走呼吁,编织致富梦想。
  2017年12月23日,寂静的山窝窝再度沸腾起来,兴高采烈的毛南族乡亲们踏着“还愿舞”,迎来第一条扶贫高铁。连接贵州贵阳和广西南宁的贵南高铁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的组成部分,途经环江毛南族自治县57公里,是广西境内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但是,要在喀斯特地貌山区建设高速铁路,难比登天。
  正在掘进的九万大山四号隧道,是贵南高铁广西段第一长隧、控制性隧道工程。在挖掘过程中,一个未知大小的溶洞,让施工作业不得不停下来。经过施工人员的3D扫描,一个高40米、宽50米、纵向长40米的大型溶洞揭开了“神秘面纱”。
  “我们只能采取洞内钻探的方式,选一个角度打过去看看到底有没有空腔。”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贵南高铁项目部总工程师黄君文告诉记者,由于隧道自身存在岩溶、瓦斯、断层、暗河等不良地质现象,施工过程总是一波三折。自2月底中铁十八局集团贵南高铁项目部复工以来,建设者们几乎没有休过完整的周末。
  高铁修进山乡来,翻天覆地大变样
  虽然高铁未修通,但毛南族乡亲已经尝到了甜头。
  正在给高铁隧道湿喷机装料的莫海东和25岁的儿子莫顺严,是地地道道的毛南族。贵南高铁开工后,住在工地附近的莫海东就在工地上找到了工作,顺带也把在外打工的儿子叫来一起干活。摸着刚买的新车,莫海东告诉记者,仅一年的时间,父子俩的收入让家里不仅添置了摩托车、冰箱、洗衣机,而且盖起了新楼房。
  走进毛南山乡,30多条盘旋于崖间山坳的施工便道如缝衣线般,不但将分散在各处的乡镇村屯串联起来,还打通了村民的自来水引水管道。在东山村的一处山窝里,借着新修好的施工便道,种植麻竹套种旱藕的扶贫产业园今年建起了。
  35岁的东山村村民韦现辉在产业园有5亩地。产业园项目启动后,自己的地被政府承包了,韦现辉便在贵南高铁建设工地找了一份隧道支护的工作。“除去修铁路的工资,过段时间我们还有笔承包收入。”韦现辉说。
  云桂铁路广西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翟建平介绍,按照《贵南高铁广西段工程建设扶贫实施方案》要求,公司按时拨付征地拆迁资金、工程建设资金,从源头上保证扶贫工作的正常推进。同时,各参建单位项目第一负责人作为扶贫负责人,落实具体扶贫方案。目前,公司已利用建设弃土改良石漠化荒地197亩,建设永临结合道路88条,培训和安排当地贫困劳务用工4472人,采购当地生产、生活物资达6.6亿元。
        文章转自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http://www.china-railway.com.cn